健保資料庫之死亡陷阱2:住院死亡偵測(上):詭異的台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
作者:陳天心
在院死亡的重要性:
在院死亡,這個在內科系或者是外科系,在一些急重症中和重大手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個參數有時可以簡單代表這個疾病的危險程度,但是重要時甚至表現出一個國家的醫療水平的進步。
在心臟內科,在院死亡是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心肌梗塞)是每一家醫院常常檢討的指標,這也同時代表這家醫院急重症照顧的水平。所以,在心臟內科健保資料庫研究提供在院死亡此項參數,無可避免成為論文中的基本要素。
轉歸代碼與住院死亡:
在院死亡在健保資料庫中,其實是有參數可以直接偵測,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DD檔中,有一個叫做轉歸代碼的欄位,提供病患出院的狀態,國衛院譯碼簿如下:
1:治癒出院2:繼續住院3:改門診治療4:死亡5:自動出院6:轉院7:身份變更8:潛逃9:自殺0:其他A:病危自動出院
大家一看就認為,這個太簡單,住院死亡如何偵測,就是把住院檔中,轉歸代碼欄位出現4+9+A,就可以認定為住院死亡即可。別心急,請聽天心描述一個研究的故事。
詭異的台灣AMI住院死亡:
有一次因為研究團隊的某項計畫,中間需要探討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ASD和AMI的在院死亡比較,所以開始統計AMI的在院死亡,資料內容為有ASD和AMI的所有住院資料(特殊需求),理所當然,天心首先就使用上面的公式,第一次統計結果如下:
Year
|
AMI住院次數
|
住院死亡人數(百分比)
|
1997
|
10,515
|
968 (9.2)
|
1998
|
10,959
|
941 (8.6)
|
1999
|
12,219
|
1,065 (8.7)
|
2000
|
13,027
|
1,024 (7.9)
|
2001
|
14,053
|
1,177 (8.4)
|
2002
|
15,227
|
1,266 (8.3)
|
2003
|
15,432
|
1,289 (8.4)
|
2004
|
17,345
|
1,488 (8.6)
|
2005
|
17,648
|
1,532 (8.7)
|
2006
|
18,181
|
1,631 (9.0)
|
2007
|
19,627
|
2,930 (14.9)
|
2008
|
20,661
|
3,223 (15.6)
|
2009
|
20,730
|
3,102 (15.0)
|
2010
|
21,762
|
3,398 (15.6)
|
2011
|
21,968
|
3,406 (15.5)
|
仔細看上面的次數統計,會有下列發現:
1.1997到2011年,AMI住院次數逐年增加,這相當符合台灣為老年化社會的傾向,因為AMI發生率本來就是跟年齡成正相關。
2.AMI死亡率在1997到2006的死亡率都相當穩定,約為7.9%到9.2%,但是從2007開始突然暴增為14.9%之後穩定的在15.0%到15.6%中晃動。
如果一個國家的某種疾病死亡率突然增加6%,或者是換句話說,住院死亡率增加為原來的160%,按照台灣媒體噬血的個性,應該會毫不猶豫的把這則新聞放上頭版,不過各位應該沒有印象吧。
那時候關於這現象的臆測,團隊成員有各式各樣的猜測,包括醫療行業人員最愛的醫療崩壞,醫護人員過勞導致死亡率上升,健保不給付某種特殊藥物或者是耗材導致AMI致死率升高,又或者是,是不是心臟內科醫師突然在2006年罷工了,或者是台灣的心臟內科醫師渾然不覺,更有研究團隊成員說,一定是統計公式錯誤,才會有這種離譜的結果。
但是所有的臆測都不能解釋為何會死亡率會突然上升,就算是,為何全台灣的心臟內科醫師都沒有正確反應這種訊息給社會大眾或者是中央健保局。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