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健保資料庫的死亡陷阱:健保資料庫的死亡偵測之一:非住院死亡。


健保資料庫的死亡陷阱:健保資料庫的死亡偵測之一:非住院死亡。

作者:陳天心

死亡對研究重要嗎?


為何要談死亡這件事呢?很簡單,死亡在於內科系和部分外科系為非常重要的outcome,講白話一點,我們心臟內科稱呼死亡為一個solid endpoint或者是hard outcome。

一個內科的重大疾病臨床研究,如果沒有死亡這個outcome,會遜色很多,反過來說,如果論文中有死亡這個endpoint,即便論文有一些小缺點,甚至有一兩個大瑕疵,一些reviewer甚至會覺得論文給未來的臨床醫師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考慮接受這篇文章。

換句話說,在心臟內科研究,你的paper內容沒死亡,你的paper投稿之路很容易半路陣亡。

為何死亡在健保資料庫需要特別說明呢?因為死亡在建保資料裡面只有住院總檔(DD檔)裡面有轉歸代碼一個欄位可以有死亡標記,一般的民眾在健保資料庫,其實沒有死亡這個欄位,那問題就是,怎樣知道研究對象死亡呢?

有人會說,那還不簡單,就去串死因檔即可,但是串聯死因檔需要進加值中心,非常麻煩,有沒有只用健保資料庫就可以知道研究族群是否死亡哪?

非住院死亡:


天心自己把健保資料庫研究對象死亡分為兩類,非住院死亡住院死亡

非住院死亡其實相對簡單,因為已經現成的paper刊登,這篇文章已經很清楚描述,Death was defined as withdrawal of the patient from the NHI program,意思很簡單,你把健保退了,你在研究中就會被研究者當作死亡。

這是一個在健保資料庫中很常見的alternative偵測法,主要是因為沒有直接偵測死亡的方法,用退保這件事情當做死亡。

各位或許會想退保=死亡,這件事沒有邏輯,但是換個方法想,這件事情成立有3個原因

1.台灣全民健保是全世界覆蓋率最高的保險了,天心自己推算,2014年台灣的健保覆蓋率應該是99.97%(健保投保人數/全台灣人口數),只要台灣人活著,幾乎人人都有健保。
2.只要民眾去世,健保局有規定,3天內要退保
3.其他退保原因誤差可以被忽略。

特別要講的第3點,退保原因主要是轉換投保單位,改變投保身份,喪失投保資格(喪失中華民國國籍、戶籍遷出國外、外籍人士居留期限屆滿)和死亡。

還有住在監獄裡面的受刑人在2013年前也沒有健保,這些族群佔整體台灣健保都算是少數,喪失國籍戶籍遷出人數對於整體健保資料庫都算是少數,甚至如果研究族群是年齡較大的族群,影響更小。

當瞭解這件事情,就不難理解,把退保當做死亡是個再不能串死因檔時,一個合理的選擇,如果有reviewer挑戰你這件事情,你就把JAMA那篇文章當作是護身符cite上去吧。

差點忘了,要知道是否退保,記得申請資料時要購買承保檔喔。